桂林未来的发展怎样?
一、桂林未来的发展怎样?
从桂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分析,其发展的潜力大。
1、 交通:
①、民航:目前桂林无论是航线、吞吐量及配套设施都是第一,南宁目前暂时居第二,柳州民航方面没有优势,明显落后于桂林、南宁,因为民航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而且地位和意义比较特殊。
②、铁路:桂林以客运为主,面向中原、粤港澳、西南等地方。
③、公路:桂林规划有六个方向的高速公路,桂柳、桂全、桂(贺)梧(广州)、桂林-怀化-重庆、桂林-贵阳-成都、桂林-郴州-厦门。目前只有1个开通,2个处于在建之中,另外3个处于规划实施中。由上可见桂林的未来潜力非常大,而且高速公路对桂林旅游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2、桂林城市建设追求与山水协调,在“美”上下工夫,桂林在1998—2002年就完成了城市大规模的改造,是广西最早完成大规模改造的城市。
3、桂林因为环保要求非常高,对工业控制非常严,很多项目不可能去做。
4、商业是桂林最弱的地方,桂林由于保护环境关系,在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方面受到控制。
5、桂林主要就是以旅游、农林为主,这也是桂林环境和旅游的需要。
6、旅游是桂林的强项,处于优势地位,而且随着以后桂林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完成,到时桂林到广州、长沙、贵阳、南宁均在5个小时左右即可达到,旅游发展将会得到强势发展。
7、桂林是最早实施地市合并的,而且从实施效果来看也是非常的成功,看看桂林12个县的发展,尤其是旅游的发展就可见一斑,而未来桂林还有进一步进行行政区划的机会。
8、桂林的高校比较多,还有许多国家科研院所。
9、在文化与体育上桂林发展的不错,无论是文化的底蕴和文化的商用上不错,如为旅游服务的文艺演出等,体育设施也比较齐全。
10、城市形象和知名度,这是桂林的强项,由于桂林在2002年就完成大规模城市改造,加上这2年的优化,使得桂林陆续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环境整治最佳城市等,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在原有基础上节节攀升。
11、桂林是旅游目的地城市,也是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因此有固定的旅游者。
从上述十一个方面综合考虑,桂林由于最近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交通部将桂林定位为湘桂黔地区的交通中心城市,华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核心(有3条国干高速共6个方向),而且随着国家对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视和建立,因此在未来区域经济和旅游中桂林的发展潜力和地位将非常明显。
二、“五岭”是哪五岭
大庾岭,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庾县南境,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为粤赣交通要道,秦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之上。 都庞岭,在今湖南省兰山县南和广东省连县之北,而不是今日位于广西灌阳和湖南江永之间的都庞岭。秦时的湟溪关即在此岭之上,亦为 由湖入粤之道。 骑田岭,在今湖南郴县和宣章县之间,为湘粤通道,秦时的阳山关即在此岭之上。 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县、钟山二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 越城岭,在今广西兴安县之北,为由湘入桂的交通要道,这里还有兴安县严关和秦城遗址。
三、广西师范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一本
广西师范大学为一本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在广西既有第一批次招生也有第二批次,但大部分专业都在第一批次招生。广西师大是广西重点支持的国内同类一流大学高校,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地处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广西师范大学为一本学校,在广西既有第一批次招生也有第二批次,但大部分专业都在第一批次招生。
广西师大是广西重点支持的国内同类一流大学高校,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4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近27000人,硕士生近6000人,博士生200多人,各类留学生近1600人,成人教育学生2万多人。
学校已发展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领头羊”、人文强桂的“主力军”、科技兴桂的“生力军”、广西国际教育的“排头兵”。目前,学校正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四、秋闱是哪一级考试?
乡试
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考试过程
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会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殿试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连中三元”。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