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山 课文?
一、崤山 课文?
崤山
崤山拼音:xiáo shān 注音:ㄒㄧㄠˊ ㄕㄢ詞語解釋山名。崤,也作「殽」。又名 嶔崟山 、 嶔岑山 。在 河南省 洛寧縣 北。山分東西二 崤 ,中有穀道,坂坡峻陡,為古代軍事要地。參閱《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一·永寧》。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古代将崤山与函 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是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贾谊 在《过秦论》...
二、崤山位置?
崤山,以古崤县得名,又称嵚崟山、肴山,古代地名,在河南省西部,洛宁县西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天下“九塞”之一。《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即此。
崤山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南—东北走向,分东西两崤,延伸在黄河和洛河间,长160千米。为褶皱断块山。海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山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低缓。高峰有青冈(即甘山、千山, 1903 米)、冠云山(1866米)等。植被为栎类、华山松和油松等。煤、铝土等矿产较丰富。北麓灵宝寺河山一带产优质苹果。
崤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它西南端与陕西华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长达160余公里,宽约40~50公里,构成了洛河与宏农涧河的分水岭。
三、殽山还是崤山?
是崤山(xiáo shān)。
以古崤县得名,又称嵚崟山 (qīn yín shān)、肴山,古代地名。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洛宁县西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四、崤山以东出处?
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唐代亦有山东士族之称。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最早始于明朝时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五、崤山是什么?
崤山,以古崤县得名,又称嵚崟山、肴山,古代地名,在河南省西部,洛宁县西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天下"九塞"之一。《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即此。
崤山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西南-东北走向,分东西两崤,延伸在黄河和洛河间,长160千米。为褶皱断块山。海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山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低缓。高峰有青冈(即甘山、千山, 1903 米)、冠云山(1866米)等。植被为栎类、华山松和油松等。煤、铝土等矿产较丰富。北麓灵宝寺河山一带产优质苹果。
六、崤山具体指的是哪里?
崤山位于河南灵宝县东南,乃秦岭 东段山脉,自东北斜向西南,地形十分险要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 崤山或称三崤山、二崤山。《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为青岗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崤山又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登崤山北眺,黄河谷深流急,蔚为壮观。
七、崤山属华山吗?
崤山,
不属于华山,与华山山脉相连。
以古崤县得名,又称嵚崟山、肴山,古代地名,在河南省西部,洛宁县西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天下“九塞”之一。《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即此。
八、崤山现在是什么山?
崤山是现在的崤山山脉。崤山山脉以古崤县而得名,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其中一支支脉,主要山峰有冠云山、千山等等,整条山脉海拔大多数都在1500米以上。1、崤山也叫做嵚崟山、肴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洛宁县西北部,整条山脉分为东西两崤。
2、崤山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自古以来就以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而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一道天然屏障。
3、崤山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从崤山的北面望去,可以看到湍急的黄河谷,场面十分壮观。
4、崤山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北坡陡峻、东南坡和缓,古时将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用来表示山峰险陡。
九、崤山之战读后感?
《崤之战》记叙了春秋时代秦晋争夺中原粉权的一场战争。整篇文章没有具体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只有对战争前夕种种事件的记叙和描述。这些记叙和描述都是为了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的,它们从侧面渲染了战争气氛,预示了战斗的结局。由于这些事件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如战时的浮世绘一般,故我想细细观察一下战争中的众人相。
秦伯欲伐晋,向蹇叔请示。蹇叔作为老臣,对种种情况自然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将不能伐晋的各个理由条分缕析,剖析得非常精当。可惜秦伯并不在意一个老臣的劝告,一意孤行。蹇叔基于对秦国的爱想劝阻,却因为年老言轻,没有人理会他,只好以哭表达自己的痛惜。蹇叔哭师一段中两个人物的形象透过纸背展现出来:秦伯目光短浅、利令智昏;蹇叔精于世事、老谋深算。
且接着看战争的发展。秦师出城,王孙满观师言:秦师必败。秦国骄横,早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王孙满的话有些诅咒的成分,但是也说得很有道理。他的眼中首先是“礼”,所谓礼即当时周朝的统治秩序。秦国不尊敬周王室,行事不顾周朝的礼节,王孙满首先看到自己的尊严被毁,由此而推论秦师骄横,然后就得出了秦师必败的结论。此一节也是在为秦军的失败作了铺垫,王孙满一个没落王族的形象也被描攀出来。
秦师行军到了“滑”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大商人弦高。弦高为郑人,其“犒师”之举自然有其目的,那就是拖住秦师,趁机报信。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弦高聪明,倒不如说秦师愚蠢。既然知道弦高的身份,怎能贪恋他的小恩小惠?要知道,攻下郑国不知道有多少牛羊布匹可以掠取,何苦在意弦高的几头牛呢?可见秦师贪而无谋,弦高智而爱国。
弦高报信使得秦国的内应作鸟兽散,秦师失了内应,只好准备回国。晋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打击秦国的机会。晋原辍率军攻击秦师,秦师旅途劳累,哪里敌得过忠勇的原较率领的晋军呢?终于秦军一败涂地,灰溜溜地回到秦国。这里有一段原较与亲枝的辩论。架枝迁腐,囿于所谓的礼节不敢击秦,原较据理力争。这里又给了读者一个人物形象:忠勇刚烈的原较。
一篇读完,简略的语句当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古人遣词造句的功夫着实让人佩服。
十、崤山是今天的哪里?
崤山位于河南灵宝县东南,乃秦岭 东段山脉,自东北斜向西南,地形十分险要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 崤山或称三崤山、二崤山。《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为青岗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崤山又是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登崤山北眺,黄河谷深流急,蔚为壮观。